- 华严寺:文脉传承的“今生”故事
- 2024-02-23 09:51:13 作者:任翔宇 来源:大同日报
春节期间,古都大同的民俗表演活动热闹非凡,美景美食让人难忘,华严寺以及周边的广场街巷也成为熙熙攘攘的游客“打卡地”、市民休闲地。被惊叹为“东方维纳斯”的合掌露齿菩萨、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的“天宫楼阁”,在被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的同时,也通过乐舞演绎和融入古城建筑风貌放大复建的不同方式,与游客对话,讲述文脉传承的“今生”故事。
大同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华严寺是众多明珠当中十分璀璨的一颗。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坐西向东的朝向别具一格,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建筑分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严寺可供传承利用的空间大,保护压力也大。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快文物抢救修复,先后实施了以华严寺保护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古建筑保护修缮项目,助推文物“说话”、历史“发声”。2015年起,华严寺建立了文物保护环境监测工作站,包括殿内微环境温湿度文物保护监测工作站、华严寺院内小环境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站等,运用数据实时采集技术,对文物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存储相关数据,为后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支撑。开展《华严寺木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环境预警监测系统研究》课题,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手段,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温湿度、空气污染、游客密度等开放过程中影响保存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华严寺文物古建及附属文物保存环境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将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文物古建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也为文物保护提供预防、预警作用,能够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
华严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棊、藻井等, 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5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大殿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华严寺里所承载的文化瑰宝既有传承千年始终未脱离民众视野的,也有宝相庄严之下需要讲解领悟的。为了让这些文化瑰宝跨越时空与现代民众交流,华严寺积极与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相关专家合作,对寺内现存19通碑文内容进行详细注释,深度挖掘梳理辽、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为华严寺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科学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编辑出版《华严寺文化系列丛书》(揽胜、壁画、碑铭、塑像、建筑、平棊,共6册),2024年计划出版《华严寺》大型画册传播华严寺文化,编撰《山西古建筑国保档案·大同华严寺卷》,启动“华严寺建筑及其附属文物数字化”项目,实现“文物数字化共享”“使文物活起来”。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安全责任、价值传播、政策制度保障等工作体系,从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管理、服务六方面发力,延续古城历史文脉,让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编辑 王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