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割舍的黄糕
黄糕,大同人称之为糕。糕,对大同人来说太重要了。平常日子里,是人们最爱吃的主食之一;家有大事时,一定要吃顿糕以表达隆重、庆贺的心情;人逢喜事时,“吃油炸糕”是朴素而有力的情感抒发。糕,对大同人来说已不是一种食品,而是注入了情感的饮食文化,味道悠远深长,与大同深厚的古都文化一脉相承。
糕,由黍而来。黍,是我国最古老的食物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学者张光直在《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中记载:“……中国北方在古代有一种同等重要的粟米,就是黍。虽然这种植物的考古学遗迹只出现在一个仰韶文化的遗址里,即山西程村,但是该植物在商周时期的书面文本里明显非常重要。黍这个字频繁出现于甲骨文、《诗经》及其他周代文献。”
糕在成为美食之前要经过多道工序。黍,去壳后磨成面,才成为蒸糕的基本食材。蒸糕时先要将锅、笼屉上灶,笼屉里要铺上笼布备好。蒸制时首先要将糕面淋水搓湿,大同人称之为“擦糕粉”。糕粉的湿度直接影响糕的口感,而湿度往往只掌握在蒸糕人的心里,没有标准答案。“擦”好的糕粉为黄白色,将其撒入笼屉里,要撒得薄而匀,盖上盖子大火蒸制。几分钟后,掀开盖子,哪里呈金黄色,表明已蒸熟,大同人称之为“呵了”。在“呵了”的地方再撒上糕粉,盖上盖子再蒸。如此往复,撒完所有糕粉,再蒸,直至所有糕粉都“呵了”。
糕蒸熟后,用手提住笼布四个角,手腕一翻,糕在下,布在上,砸进盆里。糕要成为美食,还要经过最关键的工序——搋糕。搋糕是蒸糕的亮点,刚出笼的糕温度极高且筋道黏手,这就要求搋糕的人眼疾手快。而真正的高手搋糕根本不在话下:在凉水里蘸一下手,双手握拳,迅速在盆里揪、擩、扯、滚、搋、翻,几个动作一气呵成。这样几个来回后,偌大一块不成形的糕就变成了金黄、软筋、光滑、润泽的椭圆体。再在上面抹一层麻油,糕的高温瞬间会让油冒起一层细密的油泡泡,这时的糕已达到颜值高峰——色泽黄灿,温润如玉。香气也随之而来,成就了大同黄糕黄、软、筋、香的四大特点。
在大同,有许多民谚俗语都与黄糕有关:“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道出了大同黄糕的耐饥属性;“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指明了黄糕在大同的地位;“不食大同黄糕,枉来人世一遭”,彰显出大同黄糕色味俱佳的特质;“大同人不担膘,有了黄米就吃糕”,表明了大同人对黄糕的热爱;“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指出了大同人的日常生活中吃糕不可或缺。大同人就连赴宴都称为“吃糕去”。
糕,对大同人来说太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