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华严寺和辽宁奉国寺 辽代建筑“双雄”的一脉相承
—访大同市统战事务中心主任谷敏
记者 崔莉英
大同华严寺
辽宁奉国寺
日前,市委统战部组织我市文史专家学者,对辽契丹故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以多民族之间共生融合的视角考察调研了辽宁义县奉国寺,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遗韵。
大同市统战事务中心主任、文博副研究员谷敏说,辽拥有燕云十六州后,契丹人不断汉化,崇佛尚孝,大同的华严寺和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便是辽皇家敕建寺庙,也是祭祀祖宗的宗庙。
谷敏认为,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发展长河中,少数民族接续在大同地区建立政权,拓跋鲜卑之北魏、契丹之辽、女真之金等等,大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华严寺在这种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下,民族文化融合的色彩大大加强。建筑、塑像、壁画都反映出各民族间的密切联系,正是他们的不断交融、创新,才有了上承唐代遗风、下启辽金寺院布局的华严寺,大同的华严寺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其中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的薄伽教藏殿现存29尊辽代塑像,被赞誉为“辽代彩塑艺术博物馆”,尤其是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宝相庄严,栩栩如生。
据《山西通志》载:“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石像五,铜像六,内一铜像衮冕垂足而坐,余俱常服”。“奉安”指安置神像、神位等,在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可见当时的大同华严寺不仅是参禅礼拜的敕建寺院,同时也具有皇家祖庙性质,辽帝在这里请祖宗,尽孝道。奉安的地点一般集中在五京、帝陵、奉陵邑和其他重要州城内专门修建的祖庙、御容殿以及少数佛寺之中。在辽道宗朝奉安先前全部七位辽帝御容的殿堂屈指可数,而大同华严寺便是其一,有等级最高的七祖御容殿,更可谓是佛学与儒学的相互融合,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文化、佛教思想文化融合认同的主要表现。
谷敏认为,辽帝崇佛,其中辽圣宗耶律隆绪便主动学习引进汉族先进文化,构筑“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使原属于中原汉族文明的古代建筑、绘画等融于佛教寺庙之中。耶律隆绪时期佛寺遍布全境,不计其数。辽开泰七年(1020),辽宁的奉国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古宜州(即今辽宁义县)开始兴建。奉国寺兴建于寺院较少的古宜州,主要是那里是耶律隆绪母亲萧太后的故里,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作用,统管着今天的锦州、阜新等领地,也是辽代皇帝大臣朝拜医巫闾山的必经之地。奉国寺建成后成为皇族和皇亲国戚降香朝拜、祈福的专用寺庙,也象征着佛教文化与契丹文化的融合发展。奉国寺大雄宝殿,面阔九间,是现存辽代寺院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佛殿,殿内的七佛题材是华严宗和密宗中的常见题材,由于辽代密宗与华严学并重,辽道宗就撰有《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奉国寺内除了七佛塑像,还有14尊胁侍菩萨和2尊天王和石雕供器,都是辽代雕塑精品。
从大同华严寺到辽宁奉国寺,两座辽代寺庙与汉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特点,使辉煌的中华文化通过建筑、雕塑、彩绘等艺术形式展现给世人,两座寺庙以撼人心魄的大体量、大气势雄冠一时,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无穷魅力,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