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瓦当浅析
大同市博物馆 张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以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开创了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 年)将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来,北魏开启了繁荣鼎盛的新篇章——平城时代。
关于北魏王朝遗存的资料相当有限,不能尽显北魏历史的风貌,北魏平城许多重要遗址的发现给我们研究北魏王朝提供了契机,丰富了北魏历史文化的内容,为我们深刻认识北魏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实物依据,尤其是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为我们解读北魏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大同市区发现的平城遗迹以及出土瓦当的图案变化和装饰纹饰的演变轨迹,浅析北魏社会的人文精神、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 97 年,是在汉平城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兴元年(398 年)北魏迁都平城以来,北魏开启了一系列的都城规划与建设,同年七月“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孝文帝等几代皇帝的循序渐进的营建,平城开始彰显当时北方大城市的辉煌盛景。我们了解北魏平城多是基于历史史料以及文献记载,以及参照曹魏十六国时期的邺城、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南城、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汉长安城等诸多城址的相关材料研究,这就给解读这座北魏都城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北魏许多遗迹的发现,让我们初步对北魏平城范围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尤其是北魏平城明堂的发现,更是给研究北魏平城遗址指明了方向。
北魏平城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延续汉代城市中原模式的建设,还对唐代都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其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现在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出土文物,对北魏平城的宫殿和辉煌历史作一初步的探讨。
近年来,大同市区重要的北魏遗迹大致如下:
1995 年发现与发掘北魏平城明堂遗址;
2003 年大同操场城发现北魏 1号建筑遗址;
2007年又在操场城 1号建筑遗址附近发现北魏 2 号遗址,即北魏粮仓遗址;
2008年又发现操场城北魏 3号遗址;
2018年在复建代王府时发现北魏塔基遗址。其实早在1939年修建大同火车站水塔时就发现了北魏平城宫殿遗址,还有云冈石窟窟前、窟顶遗址,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等。这些遗迹的发现以及遗物的出土不仅给我们研究北魏平城遗址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向世人展示了辉煌的平城规模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位于大同市东南2.5公里处,城南的柳航里小区附近,几次发掘受限于遗址破坏和建筑林立,只能对西部夯土台水渠以及南门遗址和辟雍的一小段进行考古发掘,并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钻探和清理工作。经过 1995 年、1996 年和 2015 年 3 次科学发掘和清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整个明堂遗址的外部为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环形水渠以内的陆地中央,地表有一个正方形的夯土台,以正方形的夯土台为中心,四面方向各有一个夯土台。结合《水经注》《魏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以初步断定此处为北魏平城明堂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多为建筑构件,大体上可分为筒瓦、板瓦、瓦当、瓦钉、兽门石墩、石夯及坯料等,其中瓦居多,瓦当多为兽面纹和莲花纹,造型威严精美,最具代表性。
大同操场城北魏1号遗址位于操场城街的东侧,紧邻大同四中。该遗址地处市区,破坏严重,未能进行大面积发掘。主要发掘内容以夯土台基为主,以及夯土台基周围地面、柱穴、烧土面积、灰坑、窑址、乱葬坑等。出土文物多以北魏时代居多,少量汉代和辽金时期的文物。北魏出土文物主要有瓦当、板瓦、筒瓦、当勾、瓦钉、柱础石、长方形砖等建筑构件,其中瓦当种类变得丰富起来,文字瓦当有明显断代的“大代万岁”瓦当,还有“传祚无穷”瓦当、“万岁富贵”瓦当等,文字字样也比较丰富;莲花纹瓦当不仅有单瓣纹样还有双瓣纹样,还出现了莲花化生童子瓦当;兽面瓦当也大量出土,有不同规格的大小两种,制作规整。
大同操场城北魏2号遗址,位于操场城翰林别院内,距离操场城北魏 1号仅150米,遗址又名北魏太官仓储遗址,发掘面积 375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 100 多处,时代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其中建筑遗迹15 座,灰坑 96 座,墓葬 2 座。主要遗迹时代以北魏为主,位于发掘区的北部,面积较大,保存状况不完整。粮窖遗址共 5 座,发现谷物堆积和秸秆堆积。出土遗物也多为建筑构件,其中秦汉遗物比较多,多为植物纹瓦当和云纹瓦当,汉代标志性“平城”瓦当居多,30 余件。北魏遗物多为柱础石、板瓦、筒瓦、瓦当等,其中莲花纹瓦当2件,多为六瓣单瓣莲花纹饰,还有7件文字瓦当,饰有“万岁富贵”“皇祚永延”字样。唐之后的遗物也多为建筑材料,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用器。
操场城北魏 3 号遗址,距离 1 号遗址仅 10 余米,发掘面积将近 500平方米,除北魏遗迹外,还有汉代、辽金和明清时期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 1 座北魏夯土台遗址,厚1.3米,由于遭到周围现代建筑破坏,面貌全非,虽然残破,但也是北魏皇家建筑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北魏平城宫殿的平面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区域应该就是北魏皇宫所在。出土遗物也多为建筑构件,其中北魏建筑构件多以板瓦、筒瓦、瓦当为主。瓦当有莲花化生瓦当、兽面瓦当,还有“皇魏万岁”“万岁富贵”等多种文字瓦当。
综上所述,结合文献记载和史料,诸多平城遗迹考古发掘成果给我们研究北魏平城布局与变化、殿堂规律分布和功能提供了可靠的地理坐标,尤其是北魏明堂遗址的发现,更给我们深入研究平城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北魏平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魏都城平城的建设、郭城的建设、里坊的设置,所展现出丰富多变的内容,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平城遗址所出土文物,淋漓尽致展现了平城作为当时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更好地再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大量文字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瓦当的出现不仅再现作为游牧民族在吸收汉文化后做出的发展与变化,而且为我们更好地探究北魏都城鲜卑贵族的社会人文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瓦当的装饰图案演变蕴含着当时社会的人文思想和时代精神,对于了解艺术风格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许多学者界定遗址建筑物的年代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瓦当形制、图案的变化不仅传承了汉代及以前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发展,尤其是太和年间北魏上层对佛教的崇尚,中西文化的交流汇合,鲜卑汉化的加深,使平城遗址出土瓦当的图案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建筑构建的图案形象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结合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色,精致的瓦当图案开启了后代瓦当的新面貌,成为后代建筑瓦当装饰主流纹饰,隋唐达到了鼎盛,一直沿用到明清。
-----------------------------------------------------------------------